近日,湖南省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》开放式课堂培训在邵阳学院拉开帷幕,南华大学教授邹平林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,倡导教师引导学生“直面自我、立足当下、积累成长”,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贴近生活的“明白话”。

而在课后研讨环节,参训教师围绕“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”“互动问题设计优化”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。“邹教授的课前准备扎实,课堂应变灵活,为我们破解‘理论难讲活’的痛点提供了新思路。”
这样“现场观摩+课后评课”的模式,正是湖南延续11年的“开放式课堂”培训的日常写照。
作为教育部“一省一策思政课”全国推广项目,该模式已从2014年11月湖南大学的首创试点,到中南大学、湖南师范大学等20所高校协同承办,逐步构建起全域覆盖的培训网络。
截至当前,“开放式课堂”已累计邀请了国内知名学者、国家教学名师等200多名教师主讲,共授课400多个课时,22000多人次教师参与观摩和评课,实现省内120多所高校、5200余名思政课教师全覆盖,覆盖本专科思政课全课程、课前备课—课堂授课—课后评课全环节。
2025年7月,省委书记沈晓明、省长毛伟明更以“开放式课堂”形式,为全省思政课教师作“三高四新”省情集体备课辅导报告,将培训从“专业提升”推向“政治引领与业务成长”深度融合的新高度,让“开放式课堂”在高端引领中持续提质。

11年探索中,湖南“开放式课堂”的“开放度”不断升级,不仅构建了从“地方探索”到“区域示范”的湖南模式,创新了“沉浸式+互动式”“观课+评课”一体化的培训样态;还从最初的线上线下、课堂内外、听课评课三位一体的“三个开放”,延伸至师资队伍开放、教学内容开放、教学方法开放、学生参与开放、讲课评课开放、培训研讨开放、线上线下开放等多维度、多层次的“七个开放”,构建起“教室+云端+社会”三位一体的交流场域,打破校际与时空壁垒。
“我们要让开放的不仅是课堂,更是思政教育的思路与格局。”省委教育工委委员、省教育厅党组成员余伟良表示,通过以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为切入,以“开放式课堂”培训为着力点,以开放和共享理念激活教师主体性,以原生真实课堂锚定教学痛点,以教师多元协同取代单向交流,使思政课教师从“被动受训”转为“主动创生”,最终实现了从教师个体成长到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的系统跃升,达成了思政课受众从“抬头率”到“点头率”的效果跃迁。
如今,“开放式课堂”不仅是湖南“高校思政课创优行动”的“金字招牌”,更吸引了北京、湖北、广东等外省高校教师参与。站在新起点,这片“开放”的土壤正谋划新一轮升级,将在数字化平台建设、跨省资源共享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上持续发力,培育出更多让学生“听得懂、信得过、用得上”的思政课,为新时代“立德树人”写下更生动的“湖南答卷”。
责编:邱梦
一审:邱梦
二审:刘洋
三审:胡广宇
来源:湖南日报